在万众瞩目中,今日A股终于“王者归来”,挖掘基也在有生之年见证了沪指在集合竞价就能涨停。
更没有人可以料到,沪指从3500点跌到2700点的漫漫熊市走了三年,但从2700点重回3500点附近只需要6天。(来源:Wind)
尽管由于昨日的猛烈高开,市场随后出现分歧有所回落,但资金借道ETF大举布局的步伐依然坚定。截至收盘,全市场ETF大面积涨停。
近期市场的走势再次以一个生动的案例揭示了,周期的起伏能有多么变幻莫测。正如乔治·索罗斯的理论,南宫28资本市场天生存在不稳定性,而这是人性本身存在的认知缺陷导致的,暴涨与大跌往往就在一念之间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市场运行的内生机制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确保自己在场,然后以静制动、耐心等待。
从以下四大特质来看,借道宽基指数基金,包括场内的ETF、场外的联接基金进行布局,无疑是一种应对当下暴涨之后,更优的“保持在场”的方式。
历史屡次证明,只要挺过了熊市的哀鸿遍野和底部的荆棘丛生,牛市就一定会来。而历次“市场底”之后,伴随着大盘的屡上台阶,趋势性的贝塔行情都不会缺席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即便对于风格与行业没有深入研究,在风险偏好匹配的情况下,敢于布局宽基指数基金,便有望在新周期斩获可观的收益。
一方面,ETF通常会保持在较高仓位甚至是满仓运行,当所跟踪的指数存在趋势性机会的时候,便能“乘风破浪、扶摇直上”,成为反弹“急先锋”;另一方面,ETF能够在二级市场实时买卖的特性为投资者布局提供了灵活的空间,同时也能及时实现落袋为安。
投资于ETF等指数基金,便是拥抱了一篮子指数成分股的投资组合,其生命力与风险控制都优于个股。虽然在市场化的交易行为下,指数短期内也同样会出现大幅回调,但是基本不会存在个股暴雷后股价一路向南不回头的情况。
指数成分股总在定期优化调整,吐故纳新、优胜劣汰,优秀的权益指数长期趋势向上,在爬升过程中经历的宽幅震荡,反而能够提供良好的做多契机。
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经验,被动投资与主动投资分庭抗礼或是大势所趋。自去年2月17日A股全面推进注册制以来, A股市场指数上涨而非个股普涨的现象日渐增多,市场风格更倾向于指数行情。
举个例子,截至今日,上证指数和万得全A的全年涨幅分别为17.3%和16.0%,但个股的收益率中位数仍然是-1.4%,表明部分账户或许距离回本尚有一定距离。
当阿尔法收益寻觅不易,不妨考虑投资指数基金,更有效把握市场整体的趋势性行情。(来源:Wind,南宫282024.10.8)
在当前的A股市场,一系列完善的宽基指数体系已然成型,各类指数因其不同的编制法则和代表的投资风格而各具特色。
对于关注投资组合波动程度的投资者,不妨结合“核心-卫星策略”,选取具备差异化风格的指数进行组合配置。
“核心资产”决定了整个投资组合的基调,我们依靠核心产品稳住基本盘。一般作为核心的是风险适中,追求相对稳健收益的产品,力求稳中取胜,可以考虑沪深300、上证50等长期有望向上的宽基指数基金。
“卫星资产”则帮助我们博取更高收益的目标,可以考虑波动相对更大的创业板指、科创50、科创100等产品,在整体风险适当的前提下增加特定风险或风格的暴露度,博取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。
1)避免在高估、泡沫时买入,因为买得太贵,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过高的估值;
2)低估的时候坚定买入或持有,可以提供更大的安全边际,市场上涨时有望更早获益。
我们通常用市盈率(PE)和市净率(PB)等估值指标来判断指数“是否便宜”。一般来说,市盈率/市净率越低,估值越便宜;反之则越贵。然而,单看估值的绝对值是不够的,还需要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比较,这里要引入另一个参考指标:估值历史百分位(可在各理财APP直接查询)。
简单说,就是把历史上的估值指标(如PE)从小到大排序,看看当前估值处于什么样的位置。这个数值越小,说明指数当前的估值越低。如果排名在末尾30%(百分位数是30%及以下),说明现在比较低;如果排名比70%的历史数据高(百分位数是70%及以上),那说明此刻已经比较高了;这是一种比较直观及合理的方法。
不过PE也不是万能的,不同类型的行业,有不同的估值适用指标。例如强周期、重资产的行业,可能PB是一个较好的指标;而对于一些非周期性、处于风口上的行业,可能PEG是一个更好的指标。
说完理论,我们聚焦眼前。在经历了近期市场的暴涨之后,一个罕见的现象开始浮现:无论仓位高低,投资者似乎陷入了普遍的焦虑之中。
背后的原因在于,盈亏本就同源,那些在这一波涨势中获益最丰的投资者,往往是在之前的熊市中经历了最深的磨砺南宫28,他们担忧的是回本后如何操作;而对于仓位较轻的投资者来说,虽然成功规避了之前的下跌,但同样也容易错过突如其来的大涨,对于“踏空”后的上车时机感到迷茫。
理性分析,当下我们面临的现状是:即便经历了大幅上涨,但从全球范围来看,A股和港股宽基指数仍然处于相对价值“洼地”,这是可以确定的;而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空前,这同样是可以确定的。
当然,在这轮由流动性驱动的“水牛”行情背后,市场的投资热情,才是真正点燃行情的契机。换言之,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,或许恰恰是最不可测的人心。
因此,在这个时刻,投资纪律的重要性超越了一切,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“预测”未来,而是学会“应对”变化。
自2021年回调以来,不少资产已经连续下跌了近三年,接下来再“熊”一年的概率似乎远低于向上的可能性。因此,已在场内的投资者,当下或许应该摒弃熊市思维,关注更长期。
同时,我们也应该认识到,过快的涨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透支阶段性的上涨空间,周期的演绎往往并非一帆风顺,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,因而“踏空”的投资者在短期内也无需过于焦虑,毕竟市场永远不缺机会。
此外,谨慎使用杠杆,底部右侧区间的波动时常会放大,而一旦启用了不合理的融资与杠杆,复杂的心态和情绪变化极易影响操作,反而更容易放大伤害、造成“本金的永久性损失”。
越是迷茫的时候,越应该忽略噪音,通过多元配置,以不变应万变南宫28。当下做出应该加仓还是减仓的决定,其核心并不在于外界的喧嚣、短期的波动,也不在于对未来宏大叙事的憧憬,而应聚焦于两个关键的“锚点”:
一是市场的估值——即指数的当前水位;二是个人的投资组合——特别是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。
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需要在市场的波动与个人资产配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以此来决定是应该在相对高位获利了结转换资产,还是逢低布局等待价值的进一步回归。
举个例子,如果看好的方向目前仍然估值不高且自身权益仓位尚有余量,不妨分批买入,逐步将仓位提升至权益资产的长期目标比例;反之亦然。
当然,具体操作层面也可以借鉴一些胜率更高的方式。对于投资而言,如果说有两把大道至简、充满智慧的“奥卡姆剃刀”,那么一把是“不择时”的定投,另一把就是“不选股”的指数基金,看似平凡无奇,或许才是投资中最朴质无华,却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“难而正确”。